在全球金融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跨境支付机构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合规压力之中。尤其是在反洗钱(AML)与反恐融资(CFT)领域,监管机构正不断加码,推动合规标准向更高维度演进。
近年来,从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强化UBO(最终受益所有人)识别要求,到各国相继修订支付与反洗钱相关法规,跨境支付行业正经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合规重塑。FATF已将“穿透企业控股结构、识别真实控制人”列为核心审查要素,并明确表示:无法有效识别UBO的金融活动将被视为高风险行为,甚至可能触发国家层面的监管警告。
在中国内地,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已正式确立了“最终受益所有人识别义务”,明确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必须在客户尽职调查过程中识别并验证UBO信息,包括其身份、控制比例、实际控制路径及相关证明材料。这标志着中国监管正逐步对齐国际标准,推动境内机构在风险识别和信息透明度方面全面升级。
与此同时,中国香港海关作为MSO牌照的监管机构,近年来不断强化反洗钱监管标准,要求持牌机构在客户尽职调查(CDD)、最终受益所有人识别、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全面对标FATF标准。面对各类复杂实体时,必须穿透识别真实控制人,建立持续风险监测机制。
新加坡金管局(MAS)在《支付服务法》(PSA)框架下,要求跨境支付服务提供商必须穿透多层持股结构,补充控制人身份、居住地、国籍等细节信息,并结合交易监控系统判断是否存在隐藏受益人。
合规要求日益严格的背后,反映出几个深层原因:
监管重点也从以往的“开户合规”向“全生命周期合规”转变,贯穿客户识别、交易执行、资金流向、风险复审等多个阶段。客户身份的动态管理、交易路径的完整披露、可疑行为的实时监测,已经成为跨境支付机构不可回避的合规底线。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监管环境,跨境支付企业正加快数字化合规转型。一方面通过建设内部KYC平台、设置AML专岗、引入交易监控系统来提升识别与监测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广泛寻求高质量外部数据源的支撑,以覆盖海外市场中难以验证的信息空白。但现实中,依赖人工尽调存在效率低、差错率高、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难以支撑高频、敏捷的业务需求。
香港作为中国出海企业的第一跳板,一直在跨境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量中国卖家在内地设厂,在香港注册公司、开设银行账户,实现国际收款、结汇和支付的资金闭环。这一运营模式带来三大典型KYC场景:
跨境支付机构在承接此类交易时,亟需获得全面、权威的香港企业数据,以支撑KYC(客户尽职调查)、AML(反洗钱)及风险审查工作。
考虑到香港特区的重要性,为了帮助有涉港业务的企业更好地面对复杂的监管环境带来的挑战,邓白氏现已推出“公司注册信息(香港)模块”查询API,内地和香港企业可实时获取香港注册企业的原始PDF档及结构化数据,从而支持其在香港的商业活动,显著提升KYC效率并规避人为失误。
同时,借助D&B Data Blocks全球数据模块,企业可便捷地验证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对手信息,涵盖注册详情、控股结构、董事高管、UBO信息、制裁名单、负面舆情等关键维度,打造一套全球标准化的尽调流程。
以一家在港持有MSO牌照的内地支付企业为例,其客户遍布全球,交易对手结构复杂。通过接入邓白氏API,该企业构建了一套自动化的全球客户验证机制,解决了过去人工查册、资料分散、尽调滞后的难题,不仅合规风控能力大幅提升,也加快了开户和复审等关键流程的处理速度。
在合规成为业务增长“准入门槛”的时代,跨境支付企业唯有通过技术+数据双轮驱动,构建可持续、可复制、可扩展的合规能力,方能穿越监管周期,稳健拓展全球市场。邓白氏正在成为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合规赋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