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资讯
            BIS“50%规则”:穿透股权迷雾的出口管制新逻辑
            邓白氏
            2025-08-19 11:15:32

            近期,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计划实施的 “50% 规则”,这将以一种近乎 “釜底抽薪” 的方式重塑全球出口管制格局。这一规则跳出传统 “点名制裁” 的框架,通过股权穿透机制将管制网撒向更广阔的企业网络,其影响已从单一企业延伸至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

            BIS“50% 规则”是什么?

            规则本质:从 “点名” 到 “穿透” 的管制升级

            BIS“50% 规则” 的本质,是通过股权关联扩大制裁范围的“穿透式监管”。其法律依据源于《出口管理条例》(EAR)的修订条款,直接借鉴了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对 “特别指定国民”(SDN)清单的执行逻辑,但更聚焦于技术出口管制领域

            简单来说,若某企业被 BIS 实体清单(Entity List)或军事最终用户清单(MEU)上的实体直接或间接持有 50% 及以上股权,即使未被单独列入任何制裁清单,也将自动被纳入同等管制范围。这种 “不点名却实质受限” 的特性,让规则的威慑力远超传统制裁 —— 企业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失去获取关键技术的渠道。

            触发条件:股权计算的 “明线” 与 “暗线”

            “50%” 的持股比例看似是一条清晰的红线,但实际计算中却暗藏多重复杂逻辑,稍有不慎便可能触发管制。

            持股主体的 “单一” 与 “合计”

            • 单一实体触发:若某企业被单个受制裁实体直接或间接持有 50% 及以上股权,即触发规则。例如,实体清单企业A 公司持有 B 公司 51% 股权,B 公司将自动受限。
            • 多实体合计触发:即使没有单一受制裁实体持股超 50%,但若多个受制裁实体累计持股≥50%,无论是否为关联方,仍会触发规则。比如,实体清单企业 A 持有 C 公司 25% 股权,另一实体清单企业B 持有 C 公司 26% 股权,合计 51%,C公司将被纳入管制。

            股权范围的 “显性” 与 “隐性”

            规则中的 “股权” 并非仅指普通股持股,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权益形式:

            • 显性权益: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直接体现持股比例的权益;
            • 隐性权益:涵盖可转换债券、期权等其他“潜在持股” 工具,以及通过信托、代持、协议控制(VIE)等方式实现的 “实际控制权”。例如,某企业虽仅被受制裁实体持有 40% 股权,但通过协议获得了 51% 的投票权,仍可能被认定为触发管制条件。

            持股层级的 “穿透性”

            计算范围覆盖多层间接持股。例如,实体清单企业 A 持有 B 公司 60% 股权,B 公司持有 C 公司 55% 股权,那么 A 通过 B 间接持有 C 公司 33% 股权(60%×55%)。若此时另有受制裁实体持有 C 公司 18% 股权,累计达 51%,C 公司将被管制。这种多层穿透的逻辑,让隐藏在股权链条深处的风险无所遁形。

            适用范围:从 “主体” 到 “物项” 的全覆盖

            “50% 规则” 的管制网并非只针对特定企业,而是从主体到物项形成了全链条覆盖,其广度远超市场预期。

            管制主体:从 “清单内” 到 “关联网”

            • 核心主体:实体清单、MEU清单企业的子公司、孙公司等多层级关联企业;
            • 延伸主体:通过交叉持股、协议控制等方式规避管制的 “实质关联实体”。据 BIS 披露,规则实施后,受管制企业数量可能从约 2000 家激增至 2 万家,覆盖范围扩大 10 倍。

            管制物项:从 “美国原产” 到 “全球衍生”

            规则不仅适用于美国本土生产的技术和产品,还包括:

            • 两用技术:如半导体制造设备、人工智能算法、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等受 EAR 管制的 “军民两用” 物项;
            • 外国直接产品(FDP):即使产品由非美国企业生产,只要包含美国原产技术或成分(如使用美国 EDA 软件设计的芯片),仍受管制。

            这种 “技术溯源” 逻辑意味着,全球范围内使用美国技术的企业,都可能因股权关联被卷入制裁。

            管制措施:从 “交易禁止” 到 “生存挤压”

            一旦触发 “50% 规则”,企业将面临近乎 “断血” 的管制措施:

            • 交易全面禁止:未经BIS 许可,禁止向受影响企业出口、转口或境内转移任何受 EAR 管制的物项。这对依赖美国技术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几乎意味着生产链的直接断裂;
            • 资产冻结:受管制企业在美国境内的资产及权益将被冻结,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易或转移;
            • 许可审批壁垒:即使申请交易许可,通过率通常低于 5%,且审批周期长达6-12 个月,远无法满足企业正常运营需求。

            例如,某欧洲芯片设计公司若被受制裁实体累计持股 51%,其使用美国 EDA 工具的权限将被立即终止,全球客户的订单交付将直接停滞。

            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 股权关联的 “隐形雷区”:多层级间接持股、隐性权益(如可转换债券、VIE 协议)的纳入,使企业难以识别潜在风险。
            • 供应链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核心供应商因股权关联受限可能引发连锁断供。
            • 合规成本的 “指数级攀升”:股权穿透审计单次费用达数百万美元,供应链动态监测年成本增加 20%-50%,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大型企业研发资金被挤占。
            • 国际市场的 “准入壁垒”: 潜在合作伙伴因风险顾虑拒绝合作,现有客户因合作风险而流失。

            邓白氏:企业应对出口管制的 “最强后盾”

            邓白氏通过整合全球商业数据与智能工具,为企业提供从风险识别到应对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全球股权穿透,精准识别 UBO

            邓白氏拥有覆盖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6 亿家企业的庞大数据库。依托全球企业股东数据的层层关联,能够实现全球股权穿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最终受益人(UBO)识别解决方案。通过对全球企业间持股关系进行点对点关联,形成精准的股权穿透图谱,助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定位最终受益人和关联结构。基于 D-U-N-S® 统一编码体系,邓白氏能穿透境内外多层法人架构,清晰识别控制路径,并依据持股比例、控制关系、投票权等多维规则自动判断 UBO。

            动态监控预警,筑牢合规防线

            邓白氏动态更新和维护企业信息,实时监控企业股权变动、重要高管调整以及诉讼风险等关键信息。同时,支持对主体及关联方进行制裁名单筛查、负面信息跟踪与舆情感知,助力企业建立动态尽职调查机制,满足政策对持续监控的严格要求。

            系统无缝对接,提升运营效率

            通过 API 接口,邓白氏数据可无缝对接企业内部合规系统,实现客户开户审核、日常风险管理和可疑交易识别的自动化。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让企业在合规的前提下轻装上阵。

            在 BIS 50% 规则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邓白氏凭借其全球领先的企业数据资源与技术能力,能够成为企业应对挑战的坚实后盾。如果您想深入了解邓白氏如何助力企业应对 BIS 50% 规则,欢迎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阅读提示:本文旨在通过热点事件探讨商业风控的重要性,邓白氏始终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客观、中立的信息服务,助力商业生态健康发展。

            在线客服公众号电话热线提交需求回顶部